傳說清代乾隆年間,福建省安溪縣松林頭鄉一位名叫魏飲的農民,篤信佛教。每天清晨,他虔誠以一杯清茶供奉給附近一座觀音廟中的觀 音大士像前,習以為常從不停歇。觀音菩薩念他虔誠,一天托夢給他 ,說廟後有棵茶樹,要賜與他,從此可以不愁衣食.次日,魏飲到觀 音廟後,果然在廟後打石坑的石隙發現有一棵茶樹,在早晨陽光中照射下,葉片閃閃發光,便挖回移值於舍旁,悉心培育,採下茶葉焙製 成烏龍茶,香味異常醇美;後來,繁殖兩百多株,並讓鄉民分栽茶樹,魏飲以為拜佛有德,感動了觀音菩薩,觀音菩薩賜這株茶樹給他, 加上茶葉色暗綠如鐵,故把此茶樹命名為「鐵觀音」。
另一傳說則是西坪堯陽有一位士人叫王仕讓,清雍正時,任過十年副貢;乾隆六年,出任過湖廣黃州府薪州的通判。平生喜歡收集奇花異草,家鄉書軒闢有一個花苗圃。有一天,王仕讓告假回鄉訪親會友,到南岩山麓游覽,突然在一片荒園的層石問,發現一株生態獨特的茶樹,香氣撲鼻,他立即採掘,移種在書軒苗圃裡,經過細心照顧,長得很快,枝葉繁茂。到了舂採時節,他及時採製,加工成品。果然,茶樣特別,氣味芳香,便把它精心收藏起來。假滿到職,拿去送給禮部侍郎方苞。方侍郎原來也是個識貨的「茶仙」,一聞茶味非凡,便作為一種「貢品」轉贈給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平素也是好茶成癖,品嚐後就稱它為「佳品」,立即召見王仕讓詢問由來,王仕讓便把經過稟述一番。乾隆皇帝細察,掂量一下茶葉,發現它貌似觀音重如鐵,產地在南岩,便賜名為「南岩鐵觀音」。後來,因為茶葉廣植遍布安溪全縣,人們便稱它為「安溪鐵觀音」了。---網路資料。


 愚者在指南山城任職十載有餘,所嚐鐵觀音自比賽茶特等至優良級不知凡幾,然而愚弟至閩南出差,反遺我安溪鐵觀音一盒,心中雀喜,以為誌焉。
中閩魏氏鐵觀音,始於公元1725年,歷史悠長;時代演進,茶葉以真空包裝,必須放冰箱存貯。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惟覺兩腋習習輕風生。」

茶清酒濁,各有所愛者,愚之所好者,鐵觀音、佛手、水仙、烏龍,飲後彷彿有汗,離塵定神,鐵觀音茶質微酸,手揉發酵與烘焙時間,在於製茶師傅的功力,飲後回甘時間甚久,茶湯顏色厚重,不似高山烏龍體氣高妙,空谷迴音,愚者喝茶不用菓餅,喜歡以茶佐茶,得享兩茶之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霜葉,紅於二月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