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保安宮始建於1742也就是乾隆七年,距今已也268年了。

所以這麼古色古香的建築,必定要來賞析研究。





重簷歇山屋頂微微彎曲有著優美的線條,是比較有錢的寺廟才會蓋的方式,老師說現代的水泥建材很難達到這種水準,看來古人還真是肯下本錢啊。







大正七年---也就是1917年啦。



觀光三輪車,可是沒有人呢,應該是中午吃飯去了。
像旗津都是老人家在踩,我們年輕人根本不敢坐上去。


1742年,移居大浪泵的漢人因普生瘴癘(流行病或部分熱帶病),特由福建泉州同安白礁鄉慈濟宮乞靈分火來台灣。而該神祇正是慈濟宮所祭 祀的保生大帝,其目的,是希望該醫神望能壓制當地所生瘴癘。之後,取名為保安宮的 這座小廟於大浪泵(大同區)當地舊聚落落成,並迅速成為當地同安人的信仰中心。

台北保安宮專誌》提到是乾隆七年
(1742)以木造所架設的簡 陋廟宇,後來因神威顯赫,居民感念而於乾隆二十年(1755)起擴建,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竣工。另外,保安宮大殿的龍柱落款是 嘉慶甲子年,即嘉慶九年(1804)

道光八年至十三年(1828-1833)還延請來自泉州的名匠許嚴來 宮雕刻三十六神將,其造型、手法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但因該廟多為木造雕樑建物,落成後又經過1855年,1868年,1917年,1936年,1967年的五次大幅度重修。其中,1917年的整修規模最大,當時陳應彬與郭塔兩位廟宇師傅,對陣興修,造成現今前殿左右兩邊簷椽雕刻相異,成為台灣少見現存的對場作寺廟。該次整修耗時三年,連同鐘樓等建築約等同現今建築面貌。

因為該廟及其用地於日治時期與1950-1966年,分別被台灣總督府與國民政府充作學校與軍眷眷村,廟宇增建許多累贅建物。致使1970年代末期,該廟連同廟埕達到最大建物面積,但同時卻略為失去原有建築風貌。

1980年代中期,台灣經濟快速發展,大龍峒地區住宅迅速陸續擴張,該廟部分增建被視為違章 建築。另一方面,大廟廟埕部分也被劃分道路用地。為因應此項不利因素發展,大龍峒保安宮執事廖武治於1994年展開長達七年廟宇整修過程

該整修過程採用台灣首先平衡工法、整舊如舊的古蹟整建原則,將所有 寺廟建物文物做不損壞原貌的整修。另外,最重要的是該廟將日治時期與二戰戰後所有非 廟宇之增建,如鋼柱臺基,鋼架塑膠浪板拜亭及多數鋼筋混凝土建物等等累贅建物拆除。

2002年,耗費六百萬美金以上的保安宮整修工程竣工,該廟宇自此還原至1917年的最初三進三殿原貌。也因為 還原工程備受推崇,20038月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頒 發該廟宇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以玆肯定。---網路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霜葉,紅於二月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