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中孔廟建築概述

  孔廟原址為空軍子弟小學及教職員宿舍,民國五十六年學校遷移至健行路改名為省三國小,原地就規劃改建成孔廟。本孔廟委由臺灣省公共工程局規劃設計監造,慶仁營造廠及臺灣舖道工程公司承建。建築型式本有典籍可循,惟為審慎再三斟酌,除參考曲阜縣誌及闕里文獻等外,尚廣徵學者專家意見,且為了與相鄰的忠烈祠(清代宮殿式建築與彩繪)做區分,最後決定採用宋代宮殿式建築,以取其渾厚、雍穆、樸實而壯觀。平面配置係參照曲阜孔廟佈置規模縮小而成。

  孔廟建地總面積為23,653.20平方公尺,建築物總面積為2,363.88平方公尺。因是古典建築,且是臺灣少有的宋式型式,結構複雜多變,裝飾繁疊細緻,在施工上如混凝土之澆灌,由模板組立至鋼筋排紮,每一細部皆精確校正,外表粉飾裝修,尤須棈工細琢。孔廟各殿宇彩繪亦全部採用宋式,以捲草花卉為主,用顏色的深淺來描繪造型,施工相當細膩且繁複,可說是全臺少有的建築典範,值得民眾研究與欣賞。孔廟整體建築群包括下列建築元素:

  牌坊(道貫古今、德侔天地兩座)、照壁、櫺星門、泮池前院、觀德門、毓粹門、燎亭、瘞所、大成門、大成殿、東廡、西廡、崇聖祠等,可說是全臺最為完備的孔廟之一。除了平面圖仿曲阜外,同時引用曲阜建築語彙名詞與元素,例如觀德門、毓粹門,有別於閩南式建築的禮門、義路等,雖是鋼筋混凝土的新建建築,但孔廟建築復古精神與整體形象表達,堪稱是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的先驅。---引自官網資料。

 觀德門是進入孔廟必經的建築,源因於古制只有黃帝與狀元及第者才能由正門(即櫺星門或稱狀元門)進入,一般人入廟須從黌門(西邊門)或泮宮(東邊門),再過禮門或義路(即觀德門與毓粹門),係暗示為學須通五經,欲達到孔子理想並無捷徑,惟有進黌門(古時學校)或泮宮(古代學宮名),研習及修行禮義之途,因此具有鼓勵後進力圖自強之含義。---引自官網資料。

 

臺中孔廟之觀德門與毓粹門為北方歇山式建築,上覆青色琉璃瓦,不同於一般禮門、義路的稱呼,實係參考曲阜孔廟的院門名稱而產生。---引自官網資料。



甬道由泮水直達大成門前庭,全長58公尺,舖預鑄凹紋混凝土版。路側置石燈,兩旁院地古榕聳峙,間以時花細草,遊憩其間幽靜宜人。
孔廟庭園原是臺中神社的外苑,光復初神社右側外苑用來興建空軍子弟學校,民國五十六年學校遷至健行路改名省三國小,現址規劃為臺中孔廟用地,現今庭園中的林木蓊蓊鬱鬱,多是當時所遺留下來的老樹。
民國八十八年孔廟彩繪工程中,為了整體之藝術性,特規畫新建與整體古典建築相符之導覽圖與洗手台各一座,使遊客從觀德門進入,即可熟悉孔廟整體建築概況,並端肅儀容,使孔廟禮儀之旅更添莊嚴。---引自官網資料。

大成門建於前院與內庭之間,五開間形式,正面30公尺,深11公尺,高12公尺,為單檐歇山頂,斗拱樑枋飾宋式彩畫,柱面仿花崗石斬石子。樑坊正中有謝前副總統東閔先生頒題之「大成門」扁額。中門淨3公尺飾84顆銅釘,其他四座側門寬2.40公尺各飾70顆銅釘,均髹朱漆。平常只開兩旁之邊門,祭典啟扉儀式時才全部開啟。地面舖觀音山石,正面接甬道,東西通觀德門及毓粹門。

◎門、抱鼓石、門釘釋義:
「門」有界定空間、過濾訪客、防禦等功能,同時也具備身份地位與禮俗的象徵意義。
孔廟的大成門也可稱「儀門」,是進入大成殿的主門。循古制大成門的中門只有在祭孔的啟扉儀式中才開啟,或是古時皇帝或是狀元才可經由大成門中門入孔廟,皇帝現在解釋為總統,至於狀元的禮制則因時代變遷而消失。
◎門枕石:
位在門框前面,形狀好像古代枕頭的石頭,原始的功能是為了穩固木板門面,使門不致於因為強風的吹襲而搖晃。門枕石的垂直面常作些吉祥圖案的淺浮雕,以增加美感。抱鼓石就是門鼓,屬於門枕石的一種。
◎門釘:
古制宮殿上的板門,釘頭加鎦金銅帽稱門釘,為裝飾品。門環由獸首銜住,稱鋪首。一般住宅不用門釘,鋪首做成鈸形,稱門鈸。板門出現時間最早,是門中最堅牢的,用於住宅外門﹑城門﹑宮殿祠廟的大門。偶有用為殿門或殿內隔牆上的門。
孔廟為文廟又稱聖廟,台中孔廟為官方奉祀的大廟,所以廟門不彩繪門神,而是以門釘裝飾,用來彰顯尊貴的地位。門釘原稱「鈴星」或「鐸鈴」,最早的時候是聖廟的廟門才會裝設,而且文聖廟裝的是木鐸,武聖廟裝的是金鐸,有「聖人振奮木、金鐸以警眾」之意。一說門釘乃象徵尖銳之物,妖魔鬼怪都不得接近。門釘數目,古製為一百零八顆(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的總合)或八十一顆(因九九(久久)而生)。---引自官網資料。

位於大成門內的晉鼓(又稱大成鼓)及鏞鐘,為釋奠典禮時使用之樂器。---引自官網資料。
 

 











東廡奉祀先賢先儒神位次序,合計七十四位。
(先賢者以明道修德為主,先儒者以傳經授業為主。)
本孔廟以范咸重修臺灣府志卷七、祠祀、文廟祭儀,文廟神主位次排列為底本,將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年間增列從祀諸賢儒名次補入。---引自官網資料。
 















崇聖祠(又稱聖祖殿)位於大成殿後進,寬22公尺,深10公尺,高11.20公尺,為五開間單檐廡頂建築。祠內樑棟均飾彩畫,廊柱欄杆均仿花崗石斬石子,祠門均髹朱漆,祠內地面鋪光面觀音山石,迴廊舖黃鋼磚。祀孔子祖先神位,包括:

聖之五世祖
肇聖王木金父公、
高祖父裕聖王祈父公、
曾祖父詒聖王防叔公、
祖父昌聖王伯夏公、
父啟聖王叔梁紇。

另陪祀
東配先賢孔孟皮(孔子之兄)、
    顏無繇(顏子之父)、
    孔鯉(孔子之子),
西配先賢曾點(曾子之父)、
     孟孫激(孟子之父),
東從先儒周輔成(周敦頤之父)、
     蔡元定(蔡沈之父)、
     程向(程頤之父),
西從先儒張迪(張載之父)、
     朱松(朱熹之父)。

崇聖祠供奉的先聖先賢或先儒父輩神位,這種安排實與中國幾千年來宗族倫理制度有關,孔廟崇聖祠之佈局,也與家廟或宗祠有相通之處。---引自官網資料。

 









廡殿
前後左右成四坡的屋頂,是所有屋頂中,等級最高的一種,只准宮殿及寺廟使用。台中孔廟的大成殿即屬此重檐廡頂建築。。---引自官網資料。

從崇聖祠瞻仰大成殿。














東廡、西廡分別建於大成殿兩側,各長68.50公尺,深8公尺,高7.14公尺及6.9公尺,兩端分別與大成門及崇聖祠兩側廊相接,圍成合院,為捲棚式屋頂,但較各殿宇為低。正面檐柱及牆面仿花崗石斬石子,廊檐飾宋式彩畫,地面舖黃鋼磚。內設辦公室、會議室等,內庭舖洗石子地面,甚為寬廣,供做各項藝文活動場地。東西廡內祀歷代孔門代表性先賢先儒,東廡西廡各祀74位,共計148位。先賢以孔子七十二弟子為主,在德行修養方面有傑出貢獻者,先儒則包括歷代之大儒者,對儒家學說有傳道弘揚或著述者。各地孔廟配享先賢先儒名位,排列次序稍有參差,台中孔廟以范咸重修臺灣府志卷七、祠祀、文廟祭儀,文廟神主位次排列為底本,將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年間增列從祀諸賢儒名次補入。歷代先儒先賢之功業言行垂後,久而不廢,與歷史長存,足令人見賢思齊焉。---引自官網資料。



我在孔廟東廡、西廡之中尋找某人神位未果,故將他的絕筆放進來這裡做個紀念。
「仁義一生,死於詔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於天,何怨於人?唯我身副憲臣,曾受顧命,孔子云:托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持此一念終可見先帝於在天,對二祖十宗於皇天后土,天下萬世矣!
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於我何有哉!漣即身無完骨,屍供蛆蟻,原所甘心。但願國家強固,聖德明,海內長享太平之福,此癡愚念頭,至死不改。」
每每看到這篇,心裡多是傷慟,不是因為此人的天大冤屈,而是如果這般遭遇到我身上,我真的無法達到這樣的境界...

台中孔廟的建築群主體結構採用宋代宮殿式混凝土建築,彩繪的圖樣為了配合形制採用宋式彩繪,以捲草花卉為主,以顏色的深淺表現圖案。為了與相鄰的忠烈祠做區分,台中忠烈祠民國五十九年落成,是清式宮殿式建築與和璽彩繪龍紋為主。台中孔廟在規劃之初為了避免建築式樣重疊,及為文廟(孔廟)及武廟(忠烈祠)做嚴謹區隔,所以整體上都是採用宋式彩繪。宋式建築及彩繪在台灣或是東亞是非常少有的樣式,因為宋代至今的古蹟殘存不多考據不易,只能從近期出土的墓室或古籍中探究。加上宋式彩繪的施工過程及所需經費是清式彩繪的兩倍,所以台灣少有宋式彩繪,若有也是零星裝飾而已。台中孔廟的彩繪為了避免造成庸俗艷麗,所以捲草花卉用色多藍綠色系,樑枋用咖啡色系,整體的顏色包括門窗,皆以明度較暗的非純色表現復古的時間性。---引自官網資料。

大成殿內主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的神龕,神位牌為貼金箔九龍所蟠護,神位牌為民族藝術薪傳獎木雕大師李松林先生之作品。全孔廟內無孔子偶像亦無門聯等,謂不敢在孔子面前賣弄文章,與其他寺廟大異其趣。---引自官網資料。






  •  至聖先師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西元前五五一至四七九年),享年七十三歲。孔子祖先是殷商後代宋國微子之後,父親叔梁紇曾為魯國大夫,孔子三歲喪父,由母親顏氏徵在撫育成人。幼時常設禮樂作戲,十五歲志於學,曾任魯國中都宰,擢大司寇,攝行相事,治魯三月成績斐然,且長於外交,其道不行,退而周遊列國,歷時十三年,無所施展,返魯,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作春秋,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有教無類」使當時貴族特有之教育轉而普及於社會各階層。故孔子又為後世崇仰之聖哲與教育家。孔子積極提倡仁民愛物,正名定分,忠恕一以貫之。論為政,重在道民以德,齊民以禮,君臣父子,各盡其分。其後復經門人繼志述事,光大發揚,世稱儒家。

大成殿四配

復聖 顏回 字子淵,春秋魯國人,為孔子弟子,敏而好學聞一知十,不遷怒不貳過,簞食瓢飲,安貧樂道,怡然自得。克己復禮為仁,四配之首。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享年三十二歲,孔子為他的早逝而哭說:「天喪予,天喪予!」
 
宗聖 曾參 字子輿,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天性至孝,雖資質不很聰慧,但能領悟孔子的一貫道理,傳述孔子忠恕之道,以教授子思。每日三省其身,《大學》與《孝經》為孔子口述,由曾子筆述成書。
述聖 孔伋 字子思,孔子之孫,為曾參弟子, 獨能傳授孔門心法,作《中庸》,仍儒家人生哲學的名著,論心性多精語,宋明理學家奉為圭臬。子思家貧,他釋富貴的真義:不取於人謂之富,不辱於人謂之貴,不取不辱可以算是富貴。
亞聖 孟軻 戰國鄒人,因孟母三遷,改善學習環境,而能成大器。以孔伋為師,《孟子》是其弟子記其言行之書,主張性善,重仁義輕功利,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主政治。將儒家宣揚光大,後世以孔孟並稱,尊他為亞聖。 

 


大成殿十二哲

  • 先賢閔損:

字子騫,孔子弟子,性至孝,少年時為後母虐待,其父要把後母趕走,子騫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遂止。鄉里傳為美談,其孝名聞於當時。

  • 先賢冉耕:

字伯牛,孔子弟子,曾任魯國中都宰,孔子很器重他。伯牛的德行與淵、閔子騫等並駕,後患惡疾病危,孔子探望時哭說這是天命。

  • 先賢冉雍:

字仲弓,孔子弟子,為人敦厚氣度寬宏,孔子稱贊他可以做南面王,問政於孔子,孔子教仲弓存心敬恕重修身,辦事從大體著想,多舉賢才

  • 先賢宰予:

字子我,孔子弟子,曾與孔子討論三年喪期的禮制及仁的問題。

  • 先賢端木賜:

字子貢,口才便捷長於雄辯,擅經商貿易,歷任魯衛兩國之相,為孔子弟子中首富。萬仞宮牆典故出自其稱贊夫子之學問高深。

  • 先賢冉求:

字子有,多才多藝性謙遜長於政事,孔子稱贊其才可於千戶大邑,百乘兵馬之家,勝任總管職務。孔子晚年歸隱魯國,受到子有很多的照顧。

  • 先賢仲由:

字子路,孔子弟子,事父母極孝,性勇敢豪爽,樂意接受別人的指正立即改過,孔子有錯唯有他敢直言進諫。曾隨孔子周遊列國,後死於前聵之亂,孔子聞其死很傷心,有「天斷絕我」之嘆。

  • 先賢言偃:

字子游,孔子弟子,長於禮,尤以文學著稱,且能識人。在魯國做武城縣官時,絃歌不輟以禮樂教化民眾,因而大治。

  • 先賢卜商:

字子夏,長於文學,對詩有深入的研究,能通其義理,著有詩序,曾因喪子哀慟過度而失明。他教人致知求仁的方法:「學識要廣,志向要堅定,凡事要細心去問,要從淺近處去思考,以類推於的遠大地方,仁道就在這裏面了。」西河地方之人,將子夏作為孔子看待。據云《毛詩》之學,是由子夏傳下。門人甚眾,《論語》一書疑多出於他和門人手撰。

  • 先賢顓孫師:

字子張,孔子弟子,才智過人,個性高廣偏辟,做事能力很強。問仁於孔子,孔子說:「能做到恭敬、寬厚、信實、勤敏、恩惠五種美德就算得仁人。」他與子游子夏等同屬少壯派,孔子稱贊他有氣概。

  • 先賢有若:

字子有,孔子弟子,因容貌很像孔子,很多殷切思念孔子的弟子,一致把他立為夫子,奉承他像孔子在世一般。他贊揚孔子道:「何只人類呢?像麒麟對於走獸,鳳凰對於鳥,泰山對於土堆,原來都是同類,聖人對一般人民,也是同類,不過他超出平凡的同類,從人群中挺拔突起,自從天生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他解釋富國的根本,是先使百姓富足。

  • 先賢朱熹:

字元晦,宋徽州婺源人,家境窮困,自小聰穎,弱冠及第,中紹興十八年進士,歷高孝光寧四朝,一生清白,貧困時多,雖餐食常有不繼,然非分一文不取。於建陽雲谷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世稱「考亭學派」。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代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儒家的思想經其整理註釋才普遍為人所瞭解。世稱朱子,又稱朱文公。

 


---引自官網資料。








櫺星門為孔廟第一道大門高11.95公尺,寬6.60公尺。兩側建「金聲」、「玉振」門各一座,均高9.10公尺,4.80公尺,其間築以短牆與櫺星門聯為一體,以華表為柱,柵籬為門,中間柱頭獅子一對,以為守護。座基為青水泥斬石子,門柱為白水泥斬石子,橫額為文彩浮彫,古意盎然。臺中孔廟櫺星門根源於宋《營造法式》之烏頭門,並參仿曲阜的造型加以創新,有圖例可尋。平時櫺星門關閉,只有釋奠典禮始開,禮畢仍閉,一般的參觀路線由觀德門進出,禮制只有古時的皇帝及狀元才能由櫺星門進出,現釋義為國家元首蒞臨才能隆重開啟,此乃沿襲古制儀節而行,亦是對孔子思想、學說表示崇高的敬意。

台中孔廟的櫺星門兩旁各建【金聲】、【玉振】門各一座,以彰顯孔子的偉大事蹟。語出 《孟子.萬章下》 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也。( 孟子稱讚孔子 才德兼備,學識淵博 ,正如奏樂,以鐘發聲,以磬收樂,集眾音之大成。) ---引自官網資料。




孔子年表

年齡紀元生平
一歲 西元前551年
周靈王二十一年
魯襄公二十二年
誕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尼山附近) 
三歲 西元前549年
周靈王二十三年
魯襄公二十四年
父叔梁紇卒,葬於魯東防山,孔母顏徵在攜孔子移居魯都曲阜闕里。
六歲 西元前546年
周靈王二十六年
魯襄公二十七年
在母親顏徵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禮,”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演習禮儀。
十五歲 西元前537年
周景王八年
魯昭公五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十七歲 西元前535年
周景王十年
魯昭公七年
母顏徵在卒。
十九歲 西元前533年
周景王十二年
魯昭公九年
娶宋人丌氏之女為妻。
二十歲 西元前532年
周景王十三年
魯昭公十年
仕魯委吏,子伯魚生,因魯君以鯉賜孔子,故以鯉為名。
二十一歲 西元前531年
周景王十四年
魯昭公十一年
為乘田吏。
二十七歲 西元前535年
周景王二十年
魯昭公十七年
學於郯子。
二十九歲 西元前523年
周景王二十二年
魯昭公十九年
學琴於師襄。
三十歲 西元前522年
周景王二十三年
魯昭公二十年
子曰:”三十而立”。此時孔子已在學業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此前後,開始創辦民間教育,收徒講學。
三十四歲 西元前518年
周敬王二年
魯昭公二十四年
孟僖子將死,囑其二子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向孔子學禮。
三十五歲 西元前517年
周敬王三年
魯昭公二十五年
孔子因魯亂適齊。
三十六歲 西元前516年
周敬王四年
魯昭公二十六年
與齊太師語樂,聽到《韶》樂,三月不知肉味,興奮地說:”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三十七歲 西元前515年
周敬王五年
魯昭公二十七年
齊大夫揚言欲害孔子,孔子自齊返魯。
四十歲 西元前512年
周敬王八年
魯昭公三十年
子曰:”四十而不惑。”
四十七歲 西元前505年
周敬王十五年
魯定公五年
陽虎饋孔子豚,勸孔子出仕,孔子堅持”無道則隱”的主張,退而修《詩》、《書》、《禮》、《樂》,以教弟子。
五十歲 西元前502年
周敬王十八年
魯定公八年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公山不狃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因子路反對而未成行。
五十一歲 西元前501年
周敬王十九年
魯定公九年
任中都(今山東省汶上縣西)宰,卓有政績,治理一年,四方則之。
五十二歲 西元前500年
周敬王二十年
魯定公十年
由中都宰升司空,由司空升大司寇,攝相事。夏,魯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今山東萊蕪縣南),齊欲劫持定公,孔子以禮樂斥之,齊君敬懼,遂定盟約,並將侵佔的鄆、讙、龜陰等地歸還魯國,以謝過。
五十三歲 西元前499年
周敬王二十一年
魯定公十一年
為魯大司寇,魯國大治。
五十四歲 西元前498年
周敬王二十二年
魯定公十二年
為魯大司寇,子路為季氏宰,將墮三都,毀叔孫氏的郈(山東東平縣境),毀季孫氏費城(山東費縣),孟孫氏的郕(山東泗水縣境)被圍,未攻克。
五十五歲 西元前497年
周敬王二十三年
魯定公十三年
《論語.微子》:”齊人歸(饋)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孟子.告天下》:”孔子為魯司寇,不用,從而祭,膰肉不至,不稅冕而行。”孔子失望,遂去魯適衛。孔子在衛國住了十個月,由衛適陳途中,路過匡地(今河南省長垣縣),匡人誤認孔子為陽虎,圍困了孔子,後經蒲(今河南省長垣縣)地,又當地鄉人所圍,孔子與蒲人定盟,返回衛國。
五十九歲 西元前493年
周敬王二十七年
魯哀公二年
《論語.衛靈公》:”衛靈公問陳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孔子去衛,經過曹國到宋國,在適未的途中,未司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無奈微服過宋,逃到鄭國,鄭國亦不留,又取道適陳。
六十三歲 西元前489年
周敬王三十一年
魯哀公六年
是年吳伐陳,楚來救,陳國大亂,孔子離陳過蔡地去負函(楚地,今河南信陽),在陳蔡之間被困。絕糧七日,弟子饑餒皆病,孔子依然講誦弦歌不止,楚昭王欲重孔子,使奉幣來聘,將以書社七百里封孔子,由於楚令尹子西的阻攔,此議遂止。孔子適衛。
六十七歲 西元前485年
周敬王三十五年
魯哀公十年
夫人丌官氏卒。
六十八歲 西元前484年
周敬王三十六年
魯哀公十一年
春,齊師伐魯,孔子弟子冉有為季氏將左師,與齊軍戰於魯郊,克之,季康子問他怎學會作戰的,再有說,學於孔子,遂薦孔子於季氏,季康子派公華、公賓、公林以幣迎孔子歸魯,孔子去魯訪問列國諸侯,顛沛流離凡十四年,至此才算結束。孔子返魯後,季康子欲行”田賦”,問於孔子,遭到孔子反對,魯終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專心從事文獻整理和教育事業,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並且繼續聚徒授業,史載:”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六十九歲 西元前483年
周敬王三十七年
魯哀公十二年
《論語.子罕》:”吾自衛國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子伯魚卒。
七十歲 西元前482年
周敬王三十八年
魯哀公十三年
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冕而好《易》,讀《易》韋編三絕。
七十一歲 西元前481年
周敬王三十九年
魯哀公十四年
修訂《春秋》,弟子顏回卒,孔子哭之慟,曰:”噫!天喪予!天喪予!”齊國政變,孔子弟子宰我死於難。
七十二歲 西元前480年
周敬王四十年
魯哀公十五年
衛國政變,孔子弟子子路死於難,孔子慟甚。
七十三歲 西元前479年
周敬王四十一年
魯哀公十六年
夏四月己丑,卒,葬魯城北泗水邊。
---引自官網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霜葉,紅於二月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